【梅新育:印度人為何不恨英國?】
不少國人有個疑問:
“英國殖民印度近200年,臨撤出還分裂印度,印度人為何不恨英國?”
這個問題雖然存在普遍誤解造成的硬傷,但仍然算是問得比較好。確實,獨立后的印度統治階層對英國統治并無太多仇恨。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還擊戰之前,周恩來總理訪印,就注意到在獨立15年后的印度總理府內仍然掛著英屬印度殖民地末代總督的畫像;直到現在,印度社會對英國的評價仍然比較好,去英國留學、移民仍然是印度大眾向往的事情。為什么會這樣,我在2015年出版于中國發展出版社的專著《大象之殤:從印度低烈度內戰看新興市場發展道路之爭》和其它一些文章中講的一部分內容可以為此提供解釋:
首先,這個問題本身存在硬傷,即聲稱“英國殖民印度近200年,臨撤出還分裂印度”。因為英屬印度殖民地解體的根本動力來自該殖民地內部不同民族、宗教群體的努力追求,并不是英國主動制造的。且不提原來與中國有宗藩關系的緬甸追求獨立天經地義,就是印巴分治、英屬印度殖民地穆斯林獨立建國,本身也是英屬印度殖民地伊斯蘭教團體早在19世紀就明確提出的奮斗目標,且其要求的領土范圍也與后來的巴基斯坦差不多。
其次,統一的印度國家本身就是英國征服的產物,英語是印度通用語言,把印度這個國家粘合起來了。在英國征服之前,世界上不存在“印度”這個國家實體,“印度”只是個地理、文化概念,是一種文化和民族集合體,印度本土民族歷史上從未建立過統治當今印度全境的統一國家,幾個盛大王朝延續時間很短,動輒相隔幾百年,統治地域也遠遠沒有囊括印度半島,只相當于我國南北朝、甚至五代十國。如果沒有英國把南亞次大陸一大批王國、不同民族捏合到一起,根本就沒有現代的統一印度國家。即使在英國撤離之后,印度也沒有任何一種本土語言能夠取代英語的國家通用語言地位,印度政府數次企圖在全國推廣使用印地語,都以慘敗而告終。
第三,英國統治印度期間,對印度社會進步做了不少事情,而且許多進步單靠印度社會自身是做不到的:如大面積禁止寡婦殉葬等陋習;如廢除伊斯蘭教法統治,引進實施英式法治;如在停滯在中國戰國之前的分封制的南亞次大陸引進實施了郡縣制和現代文官制度;……印度精英還是承認這些歷史事實的。
第四,英國統治下印度教徒的國內地位提高了很多。英國征服之前,統治今日印度很大一部分國土的莫臥兒帝國等伊斯蘭國家以波斯語為官方語言,大量使用中亞、西亞等外國穆斯林為官也不任用本國印度教徒,印度教徒備受歧視壓迫(《大象之殤:從印度低烈度內戰看新興市場發展道路之爭》第四章中對此有詳細描寫)。英國征服后,印度教徒取得了與穆斯林平等的地位,其經濟、文化才干得到相對較好發揮,經濟等各方面地位在相對平等競爭下迅速、全面、大幅度超越穆斯林。很多印度精英因為這一點內心對英國懷有感激之情。
第五,在英帝國內部,印度人的地位僅次于歐裔白人,高于其它所有種族;印度人借力英帝國體系在世界各地大面積擴散移民,且在中國等眾多半殖民地國家取得特權地位,在香港、上海都很明顯(《大象之殤:從印度低烈度內戰看新興市場發展道路之爭》第九章中對此有詳細描寫);……對這些,不少印度精英心里有數。
簡要講就是這幾點。印度歷史上長期被外來統治者統治,英國當屬對印度帶來進步、利益最大的外來統治者。
2020.7.17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wyzxwz1226)
